【腾讯云】云服务器、云数据库、COS、CDN、短信等热卖云产品特惠抢购

Sayings:

今天想聊聊东北,一个不断刷新我认知的地方。

这一次是关于它的“大”。

起因是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张图,东北一家超市里正在卖的火腿肠,长这样:

@Cc不想吃饭

第一眼看到时,我还在想这又是哪家联名的抱枕,也太大了。

尽管当事人不厌其烦地在评论区回复,说这是切片卖的,但还是止不住大家的好奇:

东北也太大了。

当你走进东北的超市和菜市场的时候,会有一种错觉,感觉自己像是从小人国来的。

比如,这是和山东馒头并架齐名的东北包子:

@悲伤小鱼

这是入乡随俗的东北牛角包:

@meme么么

这是拿起来能防身的东北果丹皮:

@化主动为被动的昏暗

不光东西大,东北人买东西也大。

在东北,打车有起步价,消费也有起步量,这个量一般是“一兜子”,“一捆”,或者是“一二十斤”。

@柴居居

@杏杏不吃香菜

东北人对大有多痴迷呢?

一位东北同事提醒我说,知道东北著名歌手毛不易有首歌,叫《感觉自己是巨星》吗?

这就是我们东北人的底气,明星都不行,得巨星。

不得不说,在追求“大”的这件事上,东北人太有发言权了。

1.

首先,东北在客观因素上就决定了它不得不大。

整个东北占到了国土面积的七分之一,最有名的就是「东北大平原,肥沃黑土地」。

一开始那地儿叫北大荒,后来变成了北大仓。

不管粮食产量翻几番,反正「大」是不变的。

你从飞机上往下俯瞰东北平原,随便按下快门,就有一种广阔的美。

除了地理意义上的大,东北在天气领域,也很“大”。

比如很多人对东北的印象是很冷,总是在下雪。但是在东北人眼里,这可能不太对。

因为不是所有的雪都能被称为雪,在东北,只有大雪才叫雪

那多大算大呢? 至少要能把雪卷起来那么大。

东北雪景给人最大的感受,就是一下子明白了曹雪芹的那句:

“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。”

你随便点开几条东北的天气预报,就会发现,东北这个地方好像是没有折中选项的。

要下就下大的。

风也是几级大风,雪也是大暴雪,甚至寒流来袭都和别的地方不太一样,是大寒流。

我们前两天还在说,冬天来了,应该找个地方躲起来。

我问东北同事,那你们一般是往哪躲?

她头都没抬地跟我说,披上大貂儿,躲回大炕,吃点大肉喝点大酒,也就这样了吧。

真好,光是听着就让人暖和。

这也是东北什么都“大”的原因之一。

对于东北人来说,这是一种策略,要用大来对付大。

不知道是不是集体主义的痕迹带来的宏观叙事,你经常能在新闻里看到,和东北有关的消息总是以“一大片工业区”,“一大批工厂”这样的描述出现。

贾行家在介绍东北的演讲中,是这样开头的:

“那个时候,一批工厂在辽阔空旷的黑土地上拔地而起,然后才有了城市。”

当说到那时的东北工人,他又说:

“工人们看到这个工厂非常非常庞大,它是由坚固的钢铁建造起来的,上面每一天都在运行着巨大的数据,他们会觉得非常踏实。”

也正是这些因素堆叠在一起,让“大”逐渐成了东北的一种底色。

2.

衣食住行,不管哪个方面,东北都可以说是把“大”贯彻到了极致。

在所有想去东北旅游的攻略里,第一条都是:

“穿厚点。”

不要跟东北谈小而美的时尚,什么美拉德风,老钱风,都敌不过东北的呼呼大风。

在东北,衣服回归到了最原始的功能:保暖。

所以在别的旅游攻略下面,都是在问怎么可以穿得美美的。

唯独东北旅游攻略下面,全是实实在在的讨论。

“800g 大棉裤够用吗?”

“300g 德绒打底+羊羔绒内里行不行?”

“手工棉 6 两+绒裤可以吗?”

“300g 鸭绒+550g 鹅绒,有拼单的吗?”

知道的是在做旅游攻略,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批发市场进货呢。

这方面,我建议还是听本山大叔的倾情推荐:

“大棉袄,二棉裤,里面是羊皮外面裹着布。”

从品类到材质,连做工都给你描述清楚了,生怕你不听,到时候冻得怀疑人生。

穿衣是这样,吃饭就更是这样了。

首先是餐具就大。

别的地方用的是碗和碟子,东北用的是

比如这是一个东北孩子的普通一天:

@肉包小猪猪

总共六道菜,三个拿盆装,还有一个分成了俩碟儿。

@朱明 说,自己的老婆是东北那边的,每次她爸来自己家的时候,都管家里最大的那个碗叫二碗。

一开始以为是什么方言土语,后来才知道,是因为这个碗太小了。

在东北人的印象里,如果管这么小的碗叫大碗,有点不尊重碗,也不尊重大

这就是东北对大的执念。

据说在东北,如果盘子见底了是一件不太拿得出手的事儿,说明没有把客人招待好,必须立马再添上。什么光盘行动,在东北根本行不通。

而最让人心里踏实的一句话,就是“锅里还有”

东北菜的大,除了份量之外,还体现在实诚上。

比如这是东北菜,「土豆蒸茄子」:

这道菜的精髓在于,“谜底就在谜面上”。

土豆,蒸,茄子,一个字都没糟践。但是就这么简单的做法和原材料,你别说,还挺好吃。

同理的还有铁锅炖大鹅,每次点这道菜,服务员会直接把锅端给你。

老婆饼里可以没有老婆,但铁锅炖大鹅里一定有铁锅。

东北还有一道名菜,叫“大丰收”,据说这道菜的做法和材料并不统一。为什么呢?

因为这取决于当年丰收了啥。

总之,东北菜给人的感觉就是又大又实在,不整那些花里胡哨的。

我最喜欢点的一家外卖,就是附近的东北家常菜。

好吃倒是其次,主要就是省事。周五晚上点个猪肉炖粉条,整个周末都不用再点外卖了。

这就是东北菜给人的自信。

说完了吃,再来说说住。

东北人最喜欢的居家单品,就是大炕,大概长这样:

虽然现在都搬进楼房里了,很少有人家里还有这种大炕了。

但是东北人的精神内核就是:没有大炕,就创造大炕。

比如@小小的家(3米大炕)就在卧室里做了个巨大的榻榻米,她坐上去之后的效果是这样的:

完美展示了大炕的精髓:

东北人之所以对炕有执念,实在是因为这东西太方便了

搭个小桌就是餐厅,撤了小桌就是卧室,放两床被子靠在后面,就成了聊天室和客厅。

这就是为什么得是“大”炕。

因为一天的活动区域都在这里了,不大不行。

而当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大所包围时,那么这个人也会发生一些改变。

比如口头禅。

3.

在东北人看来,“大”是一个极度真诚的褒义词。

他们想说什么东西好,首先想到的就是说它大。

比如北方习惯称呼年轻男性为“小伙子”,但到了东北,这个称呼就变成了“大小伙子”。

要是看你年龄相仿,那就会再次升级,变成“大兄弟”。

你可能凭借毅力,没有迷失在「靓仔」的呼唤中,但是你肯定抵抗不住「大小伙子」的夸奖。

多么扎实,多么真诚,多么质朴。

再比如,在《漫长的季节》里,范伟形容自己以前的食堂效益多好,说的是,“以前我们早饭都吃大肥肉片子。”

重音在“大”肥肉片子上。

因为大就意味着好。

《乡村爱情》里,范伟扮演的王木生和赵本山扮演的王大拿一起吃饭。王大拿愁得不行了都,结果范伟说不要这么愁,说着就夹了一筷子粉条。

嘴里还感叹: “这大粉条子,咋这老长。”

“大”在东北,永远扮演着一种足够令人安心,令人安慰的形容词。

比如特有的“二碗”,“二棉鞋”这些称呼,都是相对于大出现的。因为吃得最饱穿得最暖的,永远是“大碗”和“大棉鞋”。

甚至就连赵本山最出名的春晚小品角色,都叫“大忽悠”。

为啥?

因为大忽悠才显得忽悠的有水平,忽悠的有价值。

给人一种,「他忽悠,我信赖」的感觉。

你从东北的许多店铺和场所的命名上,也能看出“大”是一种多么自豪的象征。

比如看二人转要去「刘老根大舞台」,玩雪要去「冰雪大世界」,想搓澡了上街一看,随便一家写的都是「东北大澡堂」。

不光国内这样,就连国外也这样。

据说每一个留学生,无论身处哪个国家,都能在当地的唐人街里,找到一家叫做「大东北」的东北餐馆。

这像是在海外的东北人最后的坚持:


尽管人不在东北,但东北精神不能丢。

4.

“既然大那么好,那就可劲儿往大了造呗。”

如果说大炕、大碗和大棉裤还是对抗寒冬的不得已而为之,那么“大世界”,“大澡堂”就是一种主动靠拢了。

比如之前说的「冰雪大世界」里,就有一个长达500米的冰滑梯,名字叫「极速大滑梯」。

那意思就是让你可劲儿滑,滑出个一路向北,滑出个头也不回。

「东北大澡堂」的逻辑也是一样的。

东北排名靠前的“澡堂子”,有一半以上的占地面积都超过 5000 平米。

沈阳最大的一家大澡堂,面积接近 10 万平方米。这是啥概念?等于 14 个足球场那么大。

搁 14 个足球场里搓澡,搓澡师傅都追不上你。

东北澡堂不光是追求建筑面积大,也追求格局大。

听说那里除了传统的泡、搓、按、蒸一条龙之外,甚至衍生出了文艺沙龙和知识讲座的业务。

那意思就是让你可劲儿洗,精神层面、肉体层面,都洗。

东北就连夜市都希望给造成最大的。

沈阳的兴顺夜市,曾经被称为中国最大夜市,全长 1.8 公里,相当于 3.6 个「极速大滑梯」接在一起那么长。

2000 多个摊位,啥吃的都有。

而它的格局则体现在,它的全称叫做,「兴顺国际观光夜市」。

当我还在搜索到底哪个小摊儿最好吃的时候,人家已经把目光望向了国际。

一个更通俗的事例是,在东北,啤酒不叫啤酒,叫绿棒。

绿棒一般是泛指所有 600ml,12°左右的啤酒。

但是!

如果你是 640ml 的啤酒,就有了一个新的称呼,叫“大绿棒”!

就是老舅在《野狼disco》里唱的那个,“左手一瓶大绿棒,右手霹雳手套”。

这就是东北对大的追求,连容量规格都很严谨。

而这种「主动追求大,主动创造大」的结果也显而易见——还真就啥也不怕了。

因为这些大,无形中给了人一种信心。

“外面有一大帮的朋友,家里有一大桌的亲人,厨房里有一大锅的饭,人生也还有一大把的时间。”

所以没什么大不了的。

这样的想法让东北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冬天。

也让东北在这些冬天里,也依然能开着玩笑。

5.

东北不光用大来照顾自己,东北还总想用大来照顾全世界。

最明显的体现就是,在东北没有小事儿。

《东北一家人》第一集的开头,就是姥姥在召集开家庭会议,然后嘴里一直说着:

“有大事儿,大事儿。”

这可不是小题大做,而是东北人真的重视每一件事。

尤其是当这件事是关于别人的时候。

有人去东北旅游,在酒店里点了一家外卖,下单的时候说了一句,需要四份餐具。

结果收到外卖的时候,差点没拎动。

因为餐具是这样的:

@Memo.

图里还只是一份餐具的大小。

打电话问了老板,结果老板说是担心她们吃起来不方便,还是用这种餐具最好。而且餐具也没有找她们收钱。

这就是东北人的热情,你根本防不住。

曾经有人在网上问,为什么东北什么都大。

有人回答说:

“可能是因为,东北隐约有一种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觉。”

比如东北人为什么喜欢大炕?

因为能招待朋友。有人来了,把鞋一脱把腿一盘就上炕了,跟自己家一样。

东北菜量大也是一样的原因。

《马大帅》里范德彪招待朋友时,第一道菜就端了一整盆上来。

菜盆刚放下,就连忙说, “还有呢,还有呢。”


东北人的热情,可见一斑。

有一次我在一家东北餐馆吃饭,看到有个老太太走进来问老板,能不能从他们这买点豆腐干,她去市场晚了,人家卖完了。

结果老板赶紧去后厨,把所有豆干装了个大袋子,全都给她了。

然后我就看着菜单上和豆干相关的菜,变成了售罄。

这就是东北人,几乎是“不计后果”地在照顾着别人。

可以这么说,东北人的大,只有一小半是为自己准备的。

剩下的,是为这个世界准备的。

也正是因此,东北才慢慢变成了“大东北”。

或许在故事开始的时候,

“大”只是世界给东北提出的问题。

但在故事的结尾,

“大”已经成了东北给世界的答案。

而好消息是,每个人都喜欢这个答案。

撰稿:许无

晚祷时刻:

东北经历的寒冷不止有冬天,

但靠着对“大”的追求,

东北人也都撑过来了。

内容分享:
注册免费领取 4核8G 云服务器,享免费数据迁移服务
Top